如何学习

这篇文章的思想来自于这位博主:bilibili-YJango,我觉得很受启发就将其简略写了下来。

什么是学习?

学习 vs 记忆

记忆:容量有限、难以集齐

学习:从有限的例子中找出问题和答案的规律:知识

费曼说:如果你没有办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所学的知识,你就没有真正学会它。

因为学习是用知识来压缩原本无限的信息

学习:找出知识、压缩信息

如何学习

找出问题和答案的规律,重塑大脑链接。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明确:问题和答案。

很多人压根连要学的知识所描述的问题都不清楚就去学习,最后只是记住知识的描述而已。

然而知识不是信息,学习不是记忆。无法仅凭记住知识来学会知识。这也是人们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,以为将知识告诉了某人,对方就可以学会了,以为听懂了知识,就以为自己学会了。然而知识的描述只是对学习起到引导的作用,最终的学习一定要通过例子来理清问题和答案的关系,来重塑大脑链接。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讨论、写文章以及辩论时一定会伴随着例子,而不是单纯的对知识进行描述。因此在看书时也要注意区分,哪些是例子,哪些是对知识的描述。我个人在写文章时甚至常常会将例子和知识描述分开来写。华罗庚的:先把书读厚,再把书读薄。的学习方法就是指:先尽可能的搜集更多的例子来帮助体会问题和答案之间的关系。而当你真正学会的时候这些例子就会压缩成知识。最后由于学习是为了解决新问题,所以需要验证从现有例子中所提炼的知识,是否能描述问题和答案的真正规律,而不是仅仅记住了这些例子。

学习步骤:

  1. 明确问题和答案
  2. 用例子构建知识
  3. 验证知识有效性

学习的误区

学习最重要的两步:

  1. 明确问题(输入)和答案(输出)
  2. 用例子构建知识

学习方式分为两大类:

  • 思考类:数学、逻辑
  • 运动类:语言、运动

区别在于是否依靠意识,因为意识是后进化出来的,擅长解决的是推断问题,速度缓慢,学不会的原因在于:

  1. 错误的输入输出
  2. 错误的学习方式:用思考类方式来学习所有知识,比如看书学游泳、学做菜
  3. 不通过例子仅记忆知识

以语言为例,四项能力的正确输入、输出分别是:

  • 听(声音)
  • 说(想法)
  • 读(文字)
  • 写(想法)

应试英语的误区是:输入、输出变成了完形填空,阅读选择等,这类从一些文字到另一些文字的思考类问题。用百词斩背单词时还容易产生另一种偏差:图片->中文。英语学习中最致命的是插入了中文思考这个中间输出,不仅输出错误,而且非常缓慢。若让很多懂外语,但未经训练的人同时翻译中文的话,他们会反应不过来,就是因为他的大脑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并不思考中文。当出国后就会发现,所学英语的输入和真实英语的输入是不同的,根本用不了。不经过例子而直接记忆知识也是常见的误区,由于语言的输入从来不是一个单词而是一个句子,要想把握句子中某个单词的真正含义,需要通过大量体会不同的例句,但很多时候学生仅仅是记住了单词的中文描述。很多英语名师也犯同样的错误,不管他总结的再好,若仅仅是把他的总结告诉学生,学生永远都是在把他的总结当成信息记忆,而不是作为知识学习。十年学不会英语,不是因为没学会,而是因为搞错了输入输出,造成学到的是完全不同的知识。

我们可以同时应用多个应用类知识,譬如某人可以边走路边聊天。但意识在某一刻只能专注于一个思考类问题,无法并行。因此在某一刻,若无法从脑中搜索到能直接从输入得到输出的知识,问题就无法解决。然后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又是有限的,这种直接从输入得到输出的知识往往会超过我们的知识范围。应对办法可以是学习更多的知识,但还有一个简单,却又无比强大的方法就是分而治之。将问题拆分成脑中存有的,能直接从输入得到输出的小问题来解决。你一定听过这个办法,但恐怕你并不知道它为什么如此强大。原因在于,它可以将原本需要你掌握指数级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,变成用线性级知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。假设你掌握了三种知识,不考虑顺序,单从组合来看,就可以形成 $2^3$ 种知识,如果不拆分问题你需要掌握 8 种知识才能解决这些问题。而有 20 种知识的时候,二者的差别就是 20 vs 1048576。

应对方法:

  • 多学知识
  • 分而治之($2^n \rightarrow n$,它直接决定了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)

造成现象:

  • 编程无头绪
  • 写作不出字
  • 解题没思路
  • 工作难应对